第12章 营帐暖意,初见西北风骨(1/1)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在于学忠的安排下,残存的百余名直系官兵被西北军士兵引导着,进入了为他们腾出的两座大帐篷。¢优-品_暁¢税/枉. -免^费¢悦?黩\帐篷里果然如冯玉祥所令,烧着旺旺的炭盆,干燥的麦草铺在地上,厚厚的棉被叠放整齐。虽然简陋,却干净、暖和,与一路上的冰天雪地、担惊受怕相比,已是天堂。
几个伤势较轻的士兵主动帮着西北军的人分发棉衣、绑腿和食物。热乎乎的姜汤辛辣暖胃,滚烫的粟米粥带着粮食朴实的香气,温暖着他们冰冷的肠胃和几乎冻僵的四肢。张彪捧着粗瓷大碗,贪婪地喝了一大口热粥,烫得龇牙咧嘴,却满足地长舒一口气:“他娘的…活过来了…这冯大个子…够意思!”他对于学忠低声道。
于学忠默默地点点头,他正小心地解开左臂上那早已被血浸透、冻硬的破布条。伤口不算深,但天气寒冷,又一路奔波,边缘有些发白溃烂,疼得钻心。3疤看书徃 首发
“这位长官,我来吧。”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于学忠抬头,看见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棉军装、戴着眼镜、气质斯文的年轻人站在面前,手里提着一个药箱。他胸前的名牌写着“王明理,军医”。
“有劳王医官。”于学忠颔首。
王医官蹲下身,动作麻利而轻柔。他先用温热的盐水小心地浸润伤口,化开粘连的血痂和布屑,然后用镊子夹着酒精棉球仔细清理创面。酒精刺激伤口的剧痛让于学忠眉头紧锁,咬紧了牙关,却一声不吭。
“长官好忍性。”王明理赞了一句,手上动作不停,“这伤看着不深,但天寒地冻,处理不好容易生冻疮、溃烂。幸亏来得还算及时。”他熟练地撒上一种气味浓烈的褐色药粉,然后用干净的绷带仔细包扎好。“这是咱们自己配的‘金疮散’,止血生肌效果不错。这两天别沾水,也别太用力。”
“多谢。,咸_鱼+墈.书,蛧. *毋`错*内*容/”于学忠活动了一下包扎好的手臂,感觉舒服多了。
“长官客气了。”王明理收拾着药箱,推了推眼镜,语气真诚,“我们冯总司令常说,只要是打鬼子、救国难的兄弟,到了西北军,就是一家人。您和弟兄们安心歇着,有什么需要尽管说。”他指了指帐篷角落堆放的几捆劈好的柴火,“炭不够了就添,夜里冷。”
看着王明理提着药箱走向下一个伤兵,听着他那句“打鬼子、救国难的兄弟就是一家人”,于学忠心中再次泛起波澜。在直系,等级森严,军官与士兵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而在西北军这短短片刻,他感受到的是一种迥然不同的氛围。冯玉祥亲自查看伤兵,军医对普通士兵也尽心尽力,士兵之间互相协作,物资分配井然有序。这种朴素、务实甚至有些“平等”的味道,让他感到陌生,却又隐隐觉得有种说不出的力量。
他走出帐篷,想透透气。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西北高原的寒风更加凛冽。营地里点起了火把和马灯,光影摇曳。士兵们大多已经安顿下来,帐篷里传出此起彼伏的鼾声,那是极度疲惫后的沉睡。只有巡逻队在营区边缘走动,脚步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他信步走着,观察着这座西北军的营地。营房大多是土坯或简易木结构,低矮简陋,但排列整齐,道路干净。没有看到任何奢华的军官住所。操场边上,竖着几个简陋的木牌,上面用白灰写着大字:“烟酒必戒”、“嫖赌必戒”、“骄惰必戒”、“爱惜公物”、“严守时间”。字迹遒劲,显然是冯玉祥的手笔。
远处传来低沉的歌声,是许多声音的合唱,旋律简单却带着一股悲怆的力量:
“这些个饮食衣服,全是百姓供给。咱应当为民努力,为国奋斗牺牲……”
歌声在寒风中飘荡,敲击着于学忠的心弦。他驻足倾听,这歌声没有直系军歌的激昂雄壮,却透着一种沉甸甸的承诺和一种近乎悲壮的决心。他看到一个西北军的哨兵,裹着厚厚的棉袄,抱着步枪站在了望塔上,身体站得笔直,帽檐下露出的眼睛警惕地扫视着黑暗的原野。火把的光映在他年轻而坚毅的脸上,那神情,专注而神圣。
于学忠忽然明白了这营地里那股特殊力量的来源。它不在于装备的精良,也不在于待遇的优厚,而在于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信念和纪律,一种将“为民”、“为国”具体化为日常行为的朴素实践。这与他在直系看到的,军官们争权夺利、克扣军饷、士兵们浑浑噩噩只为吃粮的景象,截然不同。
“于营长,还没休息?”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是傍晚时在营门口迎接他们的那个魁梧军官,此刻语气客气了许多。
“出来透透气。敢问长官尊姓大名?”于学忠抱拳。
“不敢当。国民军第一师二团团长,刘汝明。”刘汝明回礼,“总司令让我来请于营长过去叙话。”
不想错过《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