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小章(1/1)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嫌了,”沈砚之故意板脸,却在看到对方垮下的肩膀时笑出声,“但他说,墨里有股子……嗯,像硬饼蘸糖的甜。+微¢趣`小¨税?枉¨ \追,最*歆+蟑¨結+”
话音刚落,林青蘅抓起砚台旁的荷花瓣就往他衣领里塞。两人笑闹间,沈砚之的青丝蹭过林青蘅的鬓角,惊起几只停在玉笛上的粉蝶——那笛子不知何时被林青蘅缠上了新鲜的红丝线,线尾系着颗磨圆的鹅卵石,正是当年湘水边刻的“砚蘅”石。
“别闹了,”林青蘅喘着气,指尖却仍勾着沈砚之的腰带,“下午要去码头接徽州来的墨商,你忘了?”
沈砚之顺势握住他的手,指腹碾过他掌心的笛茧:“没忘,还让人家捎了湘妃竹的笛膜。”他顿了顿,声音压得低柔,“给你换笛膜时,要把袖角布取出来……洗干净了,缝个荷包。”
林青蘅的耳垂“唰”地红了,像砚台里新滴的朱砂。他想起那半片藏在笛膜里的袖角布,上面还留着沈砚之当年割开的毛边,如今被笛音熏得发暖,摸上去像块浸了墨的软糖。,8!6′k?a·n^s?h?u·.¨n-e*t+
午后的码头飘着鱼腥香,林青蘅抱着新到的墨锭箱,玉笛斜插在腰间,红丝线随着步子晃荡。沈砚之跟在身后,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买的糖画——是两只交颈的凤凰,糖丝在阳光下亮晶晶的,引得路过的孩童直咽口水。
“给。”沈砚之把糖画递到林青蘅嘴边,看着他小心翼翼地咬下凤凰尾羽,糖丝拉得老长,粘在唇角。
林青蘅慌忙去擦,却被沈砚之按住手腕。“别动,”沈砚之低头,用指腹轻轻蹭去他唇角的糖丝,“像极了当年啃硬饼时,沾在你睫毛上的渣。”
阳光忽然变得格外温柔,洒在两人交握的手上。林青蘅看见沈砚之掌心的旧疤在光下泛着淡粉,那是岁月磨去棱角后的温润,像极了砚台里常年被墨浸润的石质。!l^a/o′k.a.n·s/h*u+.`c+o!m_
“砚之,”他忽然停下脚步,指着江面上漂过的荷花灯,“你说我们当年在地窖里,要是没分那块硬饼……”
“没有要是。”沈砚之打断他,把糖画塞进他手里,自己去提墨锭箱,“硬饼分了就是分了,就像墨磨了就得写字,笛声起了就有人听。”
林青蘅看着他的背影,墨发在江风中扬起,忽然想起几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午后,沈砚之背着他蹚过积水,说要去买龙脑香墨。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人掌心的疤能焐暖断笛,也能磨出比烽烟更甜的暖。
回到家时,院中的湘妃竹又长高了一截,竹节间的血斑在夕阳下像抹胭脂。沈砚之把新墨锭摆上书架,林青蘅则坐在石凳上换笛膜,袖角布被小心地取出来,上面果然绣着半朵残梅——是沈砚之16岁时笨拙的针脚。
“你看,”林青蘅把布片凑到沈砚之眼前,“梅花开了。”
沈砚之接过布片,指尖触到早已洗得发白的丝线,想起雁门关地窖里,他撕袖角时,林青蘅偷偷红了的耳根。他忽然转身从书架深处摸出个木盒,里面是块雕了一半的墨玉——正是当年北境货商的镇纸,如今被他雕成了砚台形状,砚池里还嵌着半片干荷叶。
“本来想刻‘砚暖’,”他把墨玉砚塞进林青蘅手里,“但现在觉得,刻‘甜’字更合适。”
林青蘅摸着砚台边缘的刀痕,那是沈砚之模仿他刻刀鞘的生涩手感。砚池里的干荷叶忽然散发出淡淡甜香,像极了刚才的糖画,也像极了地窖里那半块硬饼的芯。
更夫敲着“酉时”的梆子走过时,林青蘅的笛声准时响起。这次吹的是支轻快的小调,调子是他新谱的,音符里藏着糖画的甜、荷香的暖,还有砚台里磨了数年的、化不开的温柔。沈砚之靠在湘妃竹上磨墨,新换的荷香墨在砚池里泛起金红的光,映着墙上那幅竹画——画角的“砚暖”印旁,不知何时多了行小字:
“烽烟作糖,岁月为糕,你我共尝。”
而砚台里的墨汁晃啊晃,晃出两个人的影子。一个握着玉笛,红丝在线的鹅卵石蹭着另一个的砚台;一个磨着墨锭,掌心的旧疤贴着对方的笛茧。他们的影子交迭在一起,像极了当年地窖里分食硬饼的少年,只是如今,硬饼成了糖,断笛成了歌,烽烟成了砚池里,最甜的暖。
临安的夜风吹过护城河边,把笛声和墨香一起送向远方。而在湘妃竹下,两个人相视而笑,眼角里盛满了阳光与甜——原来比地老天荒更动人的,不是用伤痕做砚,而是伤痕褪尽后,还能握着彼此的手,把岁月熬成糖,一口一口,甜到时光的尽头。
第13章 酒
秋夜的临安城飘着桂花香,林青蘅在书案上铺开宣纸时,发现砚台里多了块糖桂花。沈砚之靠在湘妃竹下擦刀,雁翎刀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刀鞘上的竹纹却被他摸得发烫——那是林青蘅亲手刻的“破风式”。
不想错过《烽砚》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