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完结(1/1)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事后,毛人凤同特务谈到此事时说:"老头子(指蒋介石)对于这件事干得如此干净利落,很感满意。.q!i`s`h′e\n/x·s..!c,o_m·"
同月9日,毛人凤下乡来,原看守杨虎城的军统特务队队长张请示毛,押在客栈里的阎、张二人怎么办?毛指示送渣滓洞寄押。后来,阎、张二人仍被杀害。
【点评】蒋介石处人中,有一个厚黑的信条,就是:"我日子不好过,你也别想过得好。"我过不好大家都过不好是他处人的一个做法,这在他每次"落难"前表现得极为突出,例如他第一次下野时,指使陈果夫等"小兄弟"充当打手四处闹事,通过上海买办控制南京政府的经济命脉,不与新政府"合作";第二次下野时,他大力任命心腹,控制国民党中枢权力,指使宋子文参政财政部,遣散工作人员,提前发放工资,结果使上台的孙科政府陷入困境;此次败逃大陆,他又大动杀机,四处杀人,最后连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全家及秘书都杀害了。大有我不好过,让你们更不好过的势头。
第一部分 19.父子上阵,口诛笔伐
1952年10月,吴国桢在蒋氏官邸赴宴,在回来的路上发现汽车的三个车轮的螺丝钉都被人拧掉了,顿时明白了蒋氏父子难容自己之心。.秒!蟑?洁,暁-税?网· +更?薪~罪¢全*
吴国桢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训练出来的政治能手,十分成熟,于是,对此事一点不露声色,几天之后,坚决要求辞去台湾省主席之职,并暗中活动美国两个学术团体,邀他到美国讲学。
蒋介石开始不让吴国桢离开台湾,但是吴国桢有美国人支持,宋美龄也出面劝说蒋介石,施加影响,于是,蒋介石不得不放行了。1953年5月24日,吴国桢被批准赴美,但是,蒋介石留下了吴国桢的父亲和儿子做人质。
1953年吴国桢抵美后,他相当地克制自己,没有半句对蒋氏父子不满之词。但是蒋经国对他的嫌隙,却并没有因此平息,江南先生在《蒋经国传》中写道:"恐怕,太子也有几分'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歇斯底里。"
1954年1月,台湾报纸披露吴国桢苟取巨额外汇的内容,有的报纸还刊出《劝吴国桢从速回台湾》的长篇社论。吴国桢要求台湾报纸登启事辟谣,但是,他的父亲跑遍各报,都没人敢登,吴国桢忍无可忍,于是在美发表对台三点"政见",主要内容是:
(1)台湾如不实行民主,将无法争取美国和侨胞的支持。/零/点~看`书? ¨勉*肺_粤`毒¢
(2)目前的台湾政府过于专权,是一党统治。
(3)政治部全然照搬苏联的方法。
这第三条分明专指蒋经国,但是,还没指名道姓。
台湾许多忠于蒋介石的要员"义愤填膺,揭竿而起",于是站出来与吴国桢隔海骂战,指责吴国桢"反动"、"狂妄"、"包庇贪污、营私舞弊"等,罪名达十三条之多。
吴国桢在台湾的一片谩骂声中,复刊出《上总统书》一文,正式点出蒋氏父子的名字,说:太子是台湾政治进步之一大障碍,主张送入美国大学或研究院读书……在大陆未恢复以前,必重返台湾"。同时,批评蒋介石"自私之心较爱国之心为重,且又故步自封,不予任何人以批评建议之机会"。
吴国桢的一纸上书,等于在蒋氏父子的后院丢了一颗原子弹,发出惊人的震动。美国各大报纸无不争相报道。蒋介石赶紧发表"总统命令",开除了吴国桢的党籍,官方策动"上书"、"签名"、"声讨"运动,以维护领袖和领袖儿子的形象,免遭吴国桢糟蹋。
通过吴国桢事件,已给中外人士留下深刻的印象:蒋介石仍然是大陆时期专权独裁的蒋介石,大陆惨败的教训,并未能使蒋介石洗心革面。
【点评】蒋介石处人,也不放过使用文斗手段,此番蒋氏父子与吴国桢隔海骂战硝烟大起,闹得沸沸扬扬,其声势之大,足见蒋氏父子文斗手段之娴熟。在处人之中,蒋介石虽是武夫,却是敢于使文的,因为文斗、智斗是对付人的重要手段,光有武斗,可以击倒一个人,但是却服不了众人,蒋介石重视文斗,正是他抓民心,巧于处人的高明之处。
第一部分 20.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转
蒋介石出身于一个浙江余姚的盐商家庭,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孤儿寡母无权无势,处境凄凉。蒋介石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
1903年8月,蒋介石赴宁波赶考,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蒋志清。毛福梅送丈夫赴考之后,也学婆婆的样子,天天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祈祷,求菩萨保佑丈夫蟾宫折桂,衣锦还乡。可是,报喜的没有上门,蒋介石已挂一脸霜回来了。他文场失意,名落孙山。
蒋母忙不迭地安慰,毛福梅更小心服侍,惟恐这位心高气傲的丈夫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怪事来。
其实,蒋介石的失意并不是因为考试落第,而是因为当时宁波已受新思潮影响,知识分子对科举一类玩意儿已开始厌倦,社会上纷纷议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蒋介石是个极敏感的人,他第一次到宁波,第一次参加科举,亲眼看到科场的腐败黑暗,不禁感到痛心和愤怒。又听到有废科举、兴学校之议,惊奇地发现一些举人、秀才已在试办新学堂,一些学馆里也渗进了数理化一类新教材。他还听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连慈禧"老佛爷"本人也是一面反对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一面与外国人频频举杯,放手让李鸿章搞"洋务运动"。所有这一切,在蒋介石心中搅起了层层波澜,他隐隐感到,一场大的变革正在来到。为了适应这行将来临的新潮流,经过几天考虑、比较,他决定从学习新科学入手,到奉化县城新办的凤麓学堂去读书。
不想错过《蒋介石的为人处世》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