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完结(1/1)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帝国建立后,他们全部成为帝国的开国元勋,享有崇高的荣誉、地位、权利与待遇。+h_t·x?s`w_.*n′e′t~比朱
元璋小 4 岁的徐达甚至成为这些武将中的首席功臣。最后,这些人除了早死的之外,只有
一位中风后不停地淌口水的汤和算是逃脱了洪武皇帝的荼毒,其余无一善终,有的还死得
极其悲惨。这些都是后话。
而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无论如何,朱元璋的舍生忘死、“有肉大家吃”的义气、才干及
其对未来的预期,可能是相当多的好汉死心塌地地跟着他的重要原因。(三)
四、和朱元璋有着相似的江湖义气的张士诚,却远不如朱元璋的雄心大志。远大志向和战
略眼光的缺乏,最终不得不在势力争夺中成了朱元璋的刀下之魂。
在朱元璋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有两个人不得不提到,其中之一是张士诚。从庞杂的史
料中判断,张士诚生性迟重却精明能干,沉默寡言而顽强机诈,重然诺,讲义气,而且对
人慷慨大度,十分宽厚。`我+地^书¢城+ ¨蕪/错`内·容*按照中国古代人甚至现代人的标准,这是一些很优秀的品质。这
种品质可能是帮助他团结了一大批同志和战友,从而打下这片基业的重要因素。
张士诚将大本营设置在苏州,建立起了割据一方的政权之后,对于与自己一同起事的
老弟兄相当够朋友讲义气。他使他们每个人都成了手握重兵或重权的高官大吏。同时,他
对文人士大夫极其友善,对百姓也轻徭薄赋。同时,他还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因此,赢
得治下人民相当广泛的支持。
既然如此,张士诚又是如何败在朱元璋手下的呢?其中,必定有比江湖义气更为重要
的东西在发生作用。
此时,如果张士诚告诉他们:“天下还没有拿到手,大敌当前,任重道远,弟兄们还需
努力。”他们可能还会再拼一把。可惜,张士诚自己并没有这种打算。`鸿^特¨暁!税*枉· ?勉,费`阅¢黩_这位私盐贩子出身的
好汉毕竟目光短浅了些。他对占据了中国最为繁华富裕的鱼米之乡极感满足,并没有争夺
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很想保境安民,不愿再冒什么太大的风险。他甚至没弄明白,值此天
下大乱之际,虎狼遍地,自己已然处身于不是吃人,就是被吃的境地,所谓逆水行舟不进
则退者,此之谓也。他不知道,狼顾虎视之下,想单独保住自己的一方基业,从而长享富
贵是没有可能的。
然而,张士诚可能还真就是这么想的,他的所有“基本国策”都是围绕着这种胸无大志
的想法展开的。这种远大志向与战略眼光的缺失,甚至根本称不上是一种战略的战略,可
能是张士诚屡屡错失良机并最终栽在朱元璋手中的重要原因。须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朱元璋的形势与实力都曾经远远不如这位张士诚。
很难说,是江湖义气妨碍了张士诚的战略眼光与心胸,还是本来就缺少雄才大略,从
而使他的江湖义气被推到极致,达到了一种名副其实滥用的程度。换个角度或许也可以说,
如果当初起兵时他还有一些雄心的话,那么,如今在这温柔富贵乡里,也消磨得只剩下一
些已经无用、反而有害的江湖义气了———尽管这份义气曾经帮助他达到过昔日的辉煌。
曾经有江南名士直截了当地对张士诚提出过批评。可惜,沉浸在轻歌曼舞之中的张士
诚已经听不进去这些逆耳忠言了。
此时,他只喜欢听那些好听的,他愿意听的话。中国人习惯上将这一类言辞说成是阿
谀逢迎,将喜欢讲此类言辞、做此类事情的人称为佞幸小人。从来没有见到什么人在文化
与制度的层面上说明,何以在中国此类人士特别多,几乎遍地都是。翻开历史,我们会很
容易发现,历朝历代,那些拥有权势的人物,都是一些真正的寄主,他们身边,通常都会
蝇集蚁附、寄生着大批量的此类人形动物。其功能,在于时刻可以令权势者们通体舒泰、
身心愉悦地进入一种飘飘然状态。于是,那些缺少真正意义上才略智慧的权势者们,常常
就此栽倒,成为昙花一现的过眼云烟。
事实上,这正是那些真正有见识的人们离张士诚远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素有才名,与张士诚是老乡,同样生长在泰州白驹场。
张士诚多次想要将施耐庵罗致到自己的帐下,奈何这位施耐庵不情愿,最后不胜其烦,躲
得远远的,跑到深山老林里去写他的梁山好汉。
当时,深得张士诚重用的三位重要人物分别叫黄敬夫、蔡文彦、叶德新。这三人小有
才情,其最大的本事则如上述情形,即特别善于揣摩从而讨得张士诚的欢心,很是为人们
所鄙夷。苏州城里传唱着一首民谣,歌曰:“张王做事业,专靠黄蔡叶。一朝西风起,干瘪。”
可见当时张士诚麾下的官场与民间舆情的反差之大。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情形常常是真正的不祥之兆,翻遍史书,极少见到由此导入良好
不想错过《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