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完结(1/1)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栓子一蹦八丈高,积郁许久的泪水一涌而下, “师父,你干啥我都跟你去。·5′2\0?k_s-w?._c!o.m^只要你别太伤心就行。”
玉龙香也颇为欣慰,轻轻给了他一拳,“这才有个爷们儿样,要紧的事儿咱还没办呢,哪有时间扯闲篇。”
众人踩着被夷为平地的城墙返回古城,半天儿循着乌娜吉之前的指引找到那栋开着达达香的屋子。一切都被掩埋在土下,唯独一朵娇艳的花坚强地立在夹缝中,仰望着渐行渐远的夜空。
半天儿拿来一把工兵铲,将花朵旁边的虚土清理开,又在地面挖出一个大坑。随后,他用清水洗净乌娜吉的脸,将其放在坑中,又理了理她的衣服。最后,他用手捧土,小心翼翼地把那残破的身躯掩埋。
坟头立起,栓子跪地哇哇大哭。“师父,我姨奶这么可爱,咋地也得在世上留个名儿啊。我给写个墓碑吧。”
半天儿轻吐一声“你滚”,静穆地注视一会儿,转身又拿起工兵铲开始清理周围的土块。
一些手工工具和日用品相继被清理出来,最后,李振华的笔记出现。
他吹去上面的尘土,缓缓翻开,终于窥见那个惊天秘密。
笔记第一页上写着:探幽科考队队长,李振华。
第二页上是两段北魏的史料。第一段来自《魏书·序纪》: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第二段来自《魏书·礼志》: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s*h\u!y^o·u¨k¨a\n~.~c`o?m^
第三页上,李振华对这些文字进行了略带个人见解的翻译。第一段说的是鲜卑族因为大鲜卑山而得到名号,之后,鲜卑有了君王,统御幽都北方广大的土地,游牧打猎为生,民风淳朴,没有文字,在木头上刻楔形符号做记录。
第二段说的是北魏的祖先生活在幽都,在乌洛侯国的西北方开凿一处祖宗庙,之后向南迁徙到很远的地方。北魏太平真君年间,乌洛侯国派遣使者去朝贡,说北魏祖先的石庙完好如初,经常有民众在那祈祷,很灵验。当年,太平真君派遣上书侍郎李敞到达石室,祭告天地,这座石庙就是拓跋鲜卑的母居之地(妣是已故母亲的意思)。
第四页上记录了另一队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山区中考察嘎仙洞的事情。他们在洞内找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 443 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文曰:
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立官中书侍郎李敞、傅?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
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克翦凶刃,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爪,时惟多。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
荐于:皇之帝天、皇之后土。 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
尚飨!
东作帅使念凿。
下面李振华只做了简短解释和翻译,大概是太平真君拓跋焘向祖先祈求保佑后世子孙的内容。¨第¨一/看¨书!徃? \已?发,布.罪?薪.漳*結+
那支考古队认为,嘎仙洞就是《魏书》中记载的祖庙石室,再根据资料中“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推断,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迁徙之前生活的地方。
但是李振华不同意这个观点,原因有三:第一,史料上的文字说嘎仙洞是拓跋鲜卑造下的祖庙,但祖庙和祖地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也就不能说明拓跋鲜卑就在那里生活。第二,史料明确记载鲜卑因为大鲜卑山得名,世代生活在幽都,如果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的祖地,当地一定有关于幽都或者大鲜卑山的记载,至少是传说,可惜关于“大鲜卑山”这个名号,从未出现过,“幽都”也未被当地人提及。第三,也是最离奇的一点,祝文中的“稽首来王,始闻旧墟”是说北魏当时的当权者在乌洛侯国使者到达后才第一次听说自己的祖庙,那就奇怪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怎么可能忘记了自己的发祥地呢?
对此,李振华提出自己的假设,嘎仙洞只是拓跋鲜卑选择为祖宗造庙的地方,不是发祥地,其真正的祖地仍藏于大兴安岭山脉中,拓跋鲜卑曾在那生活,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迁徙,并出于某种目的向后代人隐瞒了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有一座大鲜卑山,山下就是幽都。
看到这,半天儿明白了,这支考古队寻找的正是传说中的大鲜卑山幽都,所以叫探幽科考队。可是他没想通,怎么可能有人光凭自己的推测就盲目组建科考队进山呢?
随后的记录,颠覆了他的认知。因为作证资料竟来自千古奇书《山海经》:
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
这段史料下面又罗列了各国学者关于《山海经》各处地名古今对比的论述,其中很多论述表明,北海是朝鲜半岛以北的日本海,黑水是黑龙江。
李振华由此相信,拓跋鲜卑的大鲜卑山和幽都,跟《山海经》中的幽都之山重合。所以,拓跋鲜卑的发祥地,是一处神话中记载的神秘地域。叫幽都的地方很可能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座城名,即是大幽之国。
之后的资料有些跳跃。是一则来自于苏联科学家的口述,说的是 1945 年苏联红军占领柏林后,深谋远虑的斯大林立刻派遣军事专家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特工潜入德国军工厂搜集武器技术,尤其是那些纳粹研制的却并未问世的秘密武器。其中有一项叫“纳粹钟”计划。
对于武器的原理和作用笔记中并未提起,只说是一种超脱地球科技、杀伤力极大的毁灭性武器。笔记详细讲述了制造纳粹钟的原料——一种被标注为“十二号矿石”的东西。
矿石的来源,正是这座名叫乌洛侯国的古城。
日军占领东北期间,在寻找矿藏之时无意间发现了这片夯土建筑,并与城中的土著居民发生激烈战斗,将其赶出家园。随后关东军在城中古墓下发现一座“蕴含极大能量的、前所未见的”矿石。考虑到当时德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以及轴心国的各项协约,他们秘密邀请德国专家来检测分析。
纳粹专家对此爱不释手,辗转将其运送回国,“纳粹钟”计划应运而生。可是随着科研不断进展,矿石也越来越展现出不可控性,直至柏林会战打响,都没有可用于实战的武器被研发出来。
希特勒自杀之前,纳粹顽固分子将很多科技资源销毁,其中就包括未使用完的矿石,但这项技术未来得及销毁,被红色苏联拿到。
因为其中原理颠覆当时的科技,它被粗略评估后就尘封在机密库中,后来冷战打响,美苏两国开展军备竞赛,苏联为了研制出足以碾压美军的高尖端武器,在机密库中寻找纳粹科技,“纳粹钟”科研项目被更名为“红色时间”提上日程。
想要继续制造纳粹钟,必须得有十二号矿石,纳粹推测,在矿石发现地区附近还存在一定量的储备。于是,苏联开始了在大兴安岭的长达四十年的寻找,直至苏联解体,这个计划才不了了之。苏联专家撤退前曾提起过这个项目,称其为,“运用于军事,将是反人类的武器。运用于科学,将颠覆人类认知。”
俄国人的“红色时间”虽然停止了,但他们派遣到大兴安岭的探险队却搜集了很多关于兴安岭地区的资料。其中有一点,与李振华的科考项目有关。
据一份绝密资料显示,众多探险队中的一支曾在某处高山之下发现一座遗失的古代王国,“那里有高大宏伟的黑色宫殿,风雪中各种黑色动物相互追逐,一种双腿缠火的怪人把它们俘虏,烧死,食之,唯独一个队员侥幸活下来,将信息带出去,可他神志不清,只是不断重复离奇的遭遇,根本记不起自己是在哪进入的那个国家,也记不得自己是怎么逃出来的。”
李振华认为,苏联探险队看见的双腿缠火的人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赤胫之民。很多学者把这个“赤”理解成是赤裸,李振华则觉得那是“红色”的意思。最有趣的是,“赤”字的甲骨文像极了一个人站在火上,同时,“赤”字本身也像是一个长着两条腿的六条手臂的人的形象。
这期间用小字夹杂了一些大兴安岭山民在野外遇见“火腿子”的民间故事,以及东北少数民族关于六臂火人的古老传说。
由此,他断定,在大兴安岭深处曾经生活着一种与火焰伴生的异人,他们建立了一座地下王国,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大幽之国,也就是《魏书》中记载的大鲜卑山幽都。
不想错过《关东异人》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